鍛打黃銅通過塑性變形實現材料的 “重塑”,既保留了黃銅的固有優勢,又通過工藝優化提升了性能,是黃銅加工中兼具實用性和經濟性的重要手段。
?
那么,關于鍛打黃銅的基本工藝流程有哪些呢?
坯料準備
選用符合成分要求的黃銅坯料(如鑄錠、棒材、板材等),根據產品尺寸切割成合適長度或大小。
對坯料進行預處理:去除表面氧化皮、油污等雜質,避免鍛打時雜質嵌入工件或損傷模具。
加熱(熱鍛時)
對于需要熱鍛的黃銅(如 H62),需將坯料加熱至特定溫度(通常為 600-800℃,具體根據成分調整),使材料塑性達到最佳狀態。
加熱需均勻,避免局部過熱導致材料氧化或晶粒粗大(可采用箱式爐、感應加熱等方式)。
鍛打成形
冷鍛:適用于低鋅黃銅(如 H68),坯料在室溫下直接鍛打(如通過沖床、壓力機施壓),適合小型、精密零件(如螺栓、管件接口),加工后表面光潔,尺寸精確,但需較大鍛打力。
熱鍛:加熱后的坯料通過鍛錘、壓力機等設備進行錘擊或壓制,逐步變形為模具型腔形狀(如閥門殼體、五金工具手柄),熱鍛省力,但需控制冷卻速度,避免表面氧化。
溫鍛:介于冷鍛和熱鍛之間(加熱至 200-500℃),兼顧塑性和精度,減少模具磨損,常用于中等復雜度零件。
后續處理
去應力退火:鍛打后黃銅內部存在殘余應力,需通過退火(加熱至 250-400℃,保溫后緩冷)消除,防止變形或開裂。
表面處理:去除鍛打后的氧化皮(如酸洗),根據需求進行電鍍(鍍鉻、鎳)、拋光、噴漆等,提升外觀和耐腐蝕性。
精加工:對關鍵尺寸或配合面進行切削加工(如車削、銑削),確保精度達標。